【摘要】
医疗纠纷解决的终极目标既不是赔偿,也不是裁判,而是医患双方的相互理解和良好医患关系的重建。
【诊疗经过】
李某,男,28岁,未婚。
因“胸痛1天”入住广西某三级医院住院治疗,初步诊断为:升主动脉夹层。
2018年1月27日在全身麻醉下行体外循环Bentall+主动脉弓置換+降主动脉术中支架植入术。术后化验显示患者感染鲍曼不动杆菌,造成伤口不愈合。
2018年3月8日行胸壁伤口清创缝合术,行清创缝合术,术后安排门诊隔天换药,持续三个月,伤口一直未愈合。
2018年6月7日患者第三次住院,入院诊断:1、胸部术口愈合不良并感染:纵隔感染?骨髓炎?2.感性心内膜炎;3.主动脉夹层I型,Bentall术后; 4.主动脉瓣二尖瓣化畸形:主动脉瓣置换术后;5.肺炎;6.毒血症?
经抢救治疗于2018年6月29死亡,死亡诊断为:1、感染性休克;2、脓毒症;3、感染性心内膜炎?4、脑干梗死;5、胸部术口愈合不良并感染:纵隔感染;6、骨髓炎;7、两肺炎;8、主动脉夹层并主动脉瓣二叶瓣畸形:dental1+全弓置换降主动脉支架植入术后,心功能V级;9、多器官功能障碍(神经、心、肺、肝、肾、血液);10、颅内感染?
(患者家属对医调委的感谢锦旗)
【解纷过程】
患者死亡后,患者母亲张某一时无法接受。张某中年离异,与儿子相依为命,经历老年失独之后,一人孤苦伶仃,以致患上严重的抑郁症,生无可恋,多次欲跳楼了断此生。社区工作人员和派出所民警经常做张某思想工作,基督教会还派会员与张某同吃同住以防意外。医院医患办联系青秀区医调委积极引导患方对医疗纠纷进行调解,但张某坚持要求诉讼,要求追究医生的刑事责任,导致调解无法推进。
医调委向张某推荐了南宁市律师协会医专委主任谢青松律师引导患者进行调解。经过案件评估,医疗纠纷诉讼将需要历经数年之久,对张某将造成二次心理伤害,而追究医生的刑事责任的可能性不大,对医患双方最快捷的解纷方式还是人民调解。医患双方对医师是否有过错各执一词,要分清责任还是需要由第三方进行鉴定,经医调委和律师的反复引导,医患双方协商由西南政法大学司法鉴定中心对案件进行鉴定。鉴定机构认定,患者主动脉夹层诊断明确,采取的术式正确,但医方对术后病人发生 胸骨松动及切口感染的高危病情认识不足,感染未控制就让患者出院,第二次住院清创术不符合感染伤口的处理原则,对胸外手术的感染伤口长期不愈未请相关专家会诊,对不良转归未引起警惕并重视,延误了病情的治疗,认定医方承担同等责任。鉴定意见出来后,经医患办、患方、调解委和律师反复讨论最终达成了医疗纠纷调解协议。在长达两年的解纷过程中,张某的悲观心态明显改善,她对于医患办、医调委和律师的努力表示真诚感谢,并表示将走出失独的心理阴影,尝试开始新的生活。
(患者家属对医患办的感谢锦旗)
【律师评说】
正如哲学家图姆斯所说:“你只是在观察,而我却是在体验。”未经历过医疗纠纷的人,只观察到了“医疗诉讼”、“医闹”、“索赔”等现象,却忽视了医疗纠纷带给当事人(包括患方和医方当事者)的心理阴影:一些医务人员因为医疗纠纷而失去了行医的初心,一些患者和家属因为医疗纠纷而走入了无尽的黑暗之中,这种影响有时是三五几年,而有时却是一辈子。
医疗纠纷的解决,仅仅停留在责任划分和金钱赔偿是远远不够的,对于医患关系的修复和医患当事人心理的干预,才是医疗纠纷解决的最终目标。
(患者家属对律师的感谢锦旗)